黃金分割比
黃金分割比是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于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個無理數,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分割,也稱為中外比。這個數值的作用不僅僅體現(xiàn)在諸如繪畫、雕塑、音樂、建筑等藝術領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黃金分割點是指分一線段為兩部分,使得原來線段的長跟較長的那部分的比為黃金分割的點。線段上有兩個這樣的點。
菲波那契數列與黃金分割有什么關系呢?經研究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菲波那契數的比值是隨序號的增加而逐漸趨于黃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由于菲波那契數都是整數,兩個整數相除之商是有理數,所以只是逐漸逼近黃金分割比這個無理數。但是當我們繼續(xù)計算出后面更大的菲波那契數時,就會發(fā)現(xiàn)相鄰兩數之比確實是非常接近黃金分割比的。
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五角星/正五邊形。五角星是非常美麗的,我們的國旗上就有五顆,還有不少國家的國旗也用五角星,這是為什么?因為在五角星中可以找到的所有線段之間的長度關系都是符合黃金分割比的。正五邊形對角線連滿后出現(xiàn)的所有三角形,都是黃金分割三角形。
關于黃金分割比例的起源大多認為來自畢達哥拉斯,據說在古希臘,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經過鐵匠鋪前他聽到鐵匠打鐵的聲音非常好聽,于是駐足傾聽。他發(fā)現(xiàn)鐵匠打鐵節(jié)奏很有規(guī)律,這個聲音的比例被畢達哥拉斯用數理的方式表達出來。被應用在很多領域,后來很多人專門研究過,開普勒稱其為“神圣分割”也有人稱其為“金法”。在金字塔建成1000年后才出現(xiàn)畢達哥拉斯定律,可見這很早就存在。只是不知這個謎底。
黃金分割比例以其獨特的形式美和表現(xiàn)力籠罩著神秘的光環(huán),其神秘性可以從人體解剖學、審美心理學、民族文化等角度加以解釋。黃金分割比例及其它一些比例數值在設計方面蘊涵著巨大的潛力,設計者應學會合理、靈活運用。然而在當今日新月異的藝術設計年代,要辯證地看待黃金分割比例,它不是比例中唯一的標準和規(guī)范,我們應把握設計規(guī)律,探索黃金分割比例之外的構成方式,為設計提供廣闊思路和豐富的方法,探索、創(chuàng)造出有新意的設計作品。
認為某些數量關系的和諧是造就一切美,一切和諧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黃金分割比例即是使視覺比例和諧的數字關系之一。本文論述了黃金分割比例在道路平面,縱斷面,橫斷面,道路環(huán)境景觀設計及其敏感度中的應用及錯覺現(xiàn)象對視覺比例的影響,并使道路設計規(guī)范中的一些定性化的條文有了明確的定量化參照指標,從而為從事道路設計及科研工作者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法。
法國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寬度的黃金分割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戶長寬比例也是如此。
希臘人建筑上所用的柱子,和符合“黃金分割比”的人身一樣,有著一種節(jié)奏性的和諧,柱頭和柱身的比例也是一比七。“黃金分割比”在線條、面積、體積上的體現(xiàn)則比較明顯,古希臘人運用的也最多。他們的“黃金分割比”十分有名。面積上以長方形為最美,且長方形的邊長和高的比例是七比一。在立體建筑物方面,如臺階、窗門,以及整個建筑的高低比例都符合“黃金分割比”,即七比一。古希臘神殿的柱子有所謂“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柱頭和柱身比例是一比七,這些高聳的柱子和神像的高度之間的比率也是七十比十。柱身中段略肥,兩端瘦削,這也取材于人體體態(tài)上的美趣。
在一些摩天建筑中使用“黃金分割比”進行處理,能使平直單調的塔身變得豐富多彩;在這類高層建筑物的黃金分割比處布置腰線或裝飾物,則可使整個樓群顯得雄偉雅致。舉世聞名的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當今世界最高建筑之一的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553.33米),都是根據黃金分割比的原則來建造的。上海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塔身高達468米。為了美化塔身,設計師巧妙地在上面裝置了晶瑩耀眼的上球體、下球體和太空艙,既可供游人登高俯瞰地面景色,又使筆直的塔身有了曲線變化。更妙的是,上球體所選的位置在塔身總高度5∶8的地方,即從上球體到塔頂的距離,同上球體到地面的距離大約是5∶8這一符合黃金分割比的安排,使塔體挺拔秀美,具有審美效果。
中外歷代雕塑更能說明問題。與前面提到的《米羅的維納斯》一樣,古希臘雕塑大多把人體比例規(guī)范被確定為7個頭長,到后期又確定為8個頭長。同時,幾何學中的黃金分割比又被認為是美的比例運用到美術創(chuàng)作中。如希臘雕塑的典范作品《持矛者》塑造了一個體格強壯、動